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17年7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揭开“邱小姐”的面纱:中国“蘑菇云”如何升起——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㉖

2016-04-11 ​  李海雁 尽知天下事


李海雁爸爸的生日报

钱钢老师附言

和“三年自然灾害”这个站不住脚的说法一样,对于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,教科书也长期使用残缺片面的描述。要还原中国首颗原子弹研制的背景和经过,不要说李海雁这样的年轻同学,包括我这代人,都需要阅读更多原始资料,特别是最近20多年学者们发掘的新资料。


我的父亲于1964103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,离文革开始不到两年。

 

《浙江日报》创刊于194959日,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,故我将父亲出生当天的《浙江日报》作为研究对象。几经周转,我终于在绍兴市图书馆看到了60多年前的报纸原件。1031日当天,报纸共4版,下图为头版。

 



报头下方关于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头条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就在半个月前的1016日下午3时,一朵蘑菇云在中国上空升起。

 



刘主席表示,原子弹爆炸成功是“举世注目重大事件”。但报纸的主标题让我感到奇怪,原子弹明明是毁灭性武器,为什么“爱好和平国家的人民”会对原子弹这件毁灭性武器的成功爆炸“感到高兴”?而且,中国才刚研制成功核武器,怎么就马上提出了“全面禁止核武器建议”,还要“彻底销毁核武器”呢?

 

这要回到当年的历史背景下,1964年仍处于美苏冷战期间。中国成功试验原子弹前,已有美、苏、英、法四个国家原子弹试验成功。

 


 

50年代,中国和苏联还处在蜜月期时,“老大哥”曾经“手把手”教我们做原子弹。19571015日,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苏联国防部签订《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》,根据这一协定,“在原子弹研制方面,苏联不仅提供设备、图纸和技术资料,而且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。从工厂的选址、设计,到设备安装、调试,特别是在帮助中国技术专家理解文献和资料,培训中国技术工人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,苏联专家都发挥了重大作用。”然而,“中苏关系刚出现一点分歧的迹象,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。”(沈志华:《援助与限制: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(1949-1960)》)


19596月,苏联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。在《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》这一“9评苏共”的开篇文中,中共恨恨地记了一笔,并表示这是由于1958年“苏共领导提出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无理要求”被拒绝而导致的。

 

中共中央因此决定,削减其他科研项目和常规武器的生产,集中一切力量把“两弹”研制出来。为了牢记19596月,中国的原子弹研制项目被定名为“596”工程。

 



除了苏联变脸,美国等核大国也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。严峻的国际环境,和大跃进、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毁灭性打击,使中国当时的原子弹研究变得异常艰难。从时任国家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旭阁的《原子弹日记 1964-1965》中,我们看到当时核试验的意义可不仅仅是发展科技那么简单:

周总理再次提出,一是现在搞核试验,即使遭损失,也在所不惜,促使赫鲁晓夫倒台。他说我们搞不出来,我们搞出来了。可能引起帝国主义重视,炸我们,也向世界说明,打破两家的核垄断,说明我们的国际地位。


造出原子弹这件事,怎么就能“促使赫鲁晓夫倒台”呢?原来,自1956年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开始,两党分歧的苗头就冒了出来。到了1964年,在评价斯大林问题和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裂痕愈深,“9评苏共”逐篇发表,中苏论战越战越烈,苏联成了“修正主义”和“假共产主义”的代表,口头上还是“误入歧途的同志”,事实上已经成为敌人。核试验成功不能直接影响苏联政局,却能使中国在和“老大哥”针锋相对时腰杆更硬。“促使赫鲁晓夫倒台”,不过是一个大而无当的目标,一句政治正确的空话而已。

 

“打破两家的核垄断,说明我们的国际地位”则是一句稳当的老实话。失去了苏联这个靠山,中国亟需在国际上树立威望,因此核试验非成功不可,“即使遭损失,也在所不惜。”这里的损失指什么?周恩来暗示,“可能引起帝国主义重视,炸我们”——也许他脑海里浮现的,是广岛和长崎1945年的经历。但这样的威胁,并没有阻挡中央的决心。

 

920日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总参谋长罗瑞卿将《关于首次核试验时间的请示报告》呈报至毛泽东:建议首次核试验早响,最佳时间安排在1964年的10月中旬。

 

毛泽东批示:“原子弹是吓人的,不一定用。既然是吓人的,就早响。”同意了十月份早试的方案。

 

但罗布泊的天气风云变幻、诡谲难辨,16日凌晨最后一次天气会商时,张爱萍副总长才拍板决定,首次核试验零时定在1016日下午3时。

 

中央对于原子弹研制的重视,从多年后公诸于世的“密语表”中可见一斑。这是一份为防窃听而编制的系列暗号。正式爆炸试验的原子弹,密语为邱小姐。据解放军报文章,这个名字是李旭阁取的,从“球小姐”引申而來,又由于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,连接几十个雷管,有很多电缆线,看上去像小姐的头发一样,因此得名。

 

原子弹装配,就是“邱小姐穿衣”;原子弹在装配间,就是“邱小姐住下房”;原子弹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则是“邱小姐住上房”;原子弹插接雷管,密语为梳辫子;气象的密语为血压;原子弹启爆的时间,密语为零时。

 

领导们也都有相应的代号,毛泽东是87号,周恩来是82号,罗瑞卿是85号。

 

原子弹爆炸成功后,张爱萍手拿话筒,直接向北京的周恩来总理报告核试验成功的喜讯。

 



1016日傍晚,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音乐舞蹈史诗《东方红》演职人员时宣布:“今日北京时间15时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!”

 



《人民日报》当天即刊印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号外,第二天继续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新闻放上头版。

 


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

 

1964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

 

在“9评”的第五评中,中国曾指责苏联有“核迷信”、推崇“核讹诈”,反对苏联提出的“美苏两个核大国合作解决世界问题”的和平发展路线,将其称为“道道地地的叛徒哲学”。终于,中国拥有了核武器,不再是个只能指手画脚的小孩,而终于有资格坐到国际核战略的赌桌上。

 

尽管刘主席当年说,“中国政府从来不是根据自己有无核武器来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。”但毕竟,政策也许没变,对策却不一样了。屁股还没坐热,就提出“全面禁止核武器”——这何尝不是宣告话语权的一种方式。这时候,才有底气大声宣告,“中国人民从来认为,决定世界命运的是世界各国人民,而决不是什么核武器。”

 

因此,中国代表同一反苏阵营的“被压迫和爱好和平国家的人民”,终于有了置喙国际事务的筹码。“真正的无产阶级”拥有了对抗“帝国主义”的武器,又怎能不“感到高兴”呢!

 

尾声

 

1999918日,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,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决定,对当年为研制“两弹一星”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。然而,他们中的一些人没能等到这一天。

 

23位元勋中的大多数,都是怀着“报效祖国”之心从哈佛、耶鲁这样的名校学成归来。然而文革中,其中20位科学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。家庭成分和学术身份让他们背上“反动学术权威”、“坚持反动立场”等罪名,而他们的留学经历又加上了“特务”的原罪。他们被下放到工厂、农村、食堂、基地等场所接受劳动改造,受到群众的批斗。其中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家赵九章吞安眠药自杀,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则惨遭殴打致死。




国家实力的崛起和个人命运的陨落所构成的画面,烙印在历史的底片上,散落在共和国的记忆里,比“邱小姐”诡谲,比“蘑菇云”慑人。

 

作者介绍

李海雁,2014级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财经传媒硕士在读


下期预告

1960年代,发展科技固然是重中之重,在外交上,中国也没少下功夫。中国当年都交了哪些朋友?又是怎样交朋友的?田园用数字说话,展示了六十年代中国的“世界观”。
敬请期待4月15日第二十七期“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”《1960年代的对外援助:打肿脸充胖子?——田园爸爸的生日报》。



编辑丨王一苇


回复下列关键词,可获取“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”系列文章:

BD0:如约而至!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演示

BD1:在万劫不复的"大右派"们身后,"大跃进"的门打开了

BD2:"五亿农民不是好惹的!"——啥情况?

BD3:冷酷的狂热

BD4:靡靡之音的前世今生

BD5:小米粥加榆钱儿,北京人的荒年食谱

BD6:“被失踪”的英雄

猴:你分得清六小龄童家族这些"猴"吗?

BD7:童子牛怀了孕,娘子军分外红

BD8:红"旂"下,那些命悬一线的孩子

BD9:护田地 揪瓜贼 王六斤成了党报大典型

BD10:真假"第一夫人":王光美、江青和哈蒂妮的1962

BD11:八届十中全会的春风,寒意袭人

BD12:武则天“变形记”

BD13:要说姓党,谁比“铁打”的申纪兰更有资格?

BD14:侨汇:侨眷困难时期的救命稻草

BD15:变味的“忆苦饭”

BD16:“饿得不能动弹”的劳动模范

BD17:学好数理化,浩劫来了怕不怕

BD18:西哈努克,"中国人民的老朋友"

BD19:输出的革命成功了吗?

BD20:1963,中苏两党“撕得正嗨”

BD21:红色中国与黑人革命

BD22:1963:报上已“无”毛主席

BD23:爸爸这样诞生,“好干部”这样炼成

BD24:少将叛逃


长按图片,关注"尽知天下事"

 

 

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